武则天治国之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则天治国之道,供大家参考。

武则天治国之道

 

 武则天的治国之道

 这是一个大气磅礴的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

 她是怎样从唐太宗的才人变成唐高宗的皇后的? 她怎么能够在一个千百年来都由男人统治的世界里, 成为一代女皇? 她是历史也是传奇。

 从如何选人用人一事, 就可见武则天的非同寻常处。

  武则天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 维护自己的统治。

 但要坐稳江山, 她依靠的却不是酷吏。那武则天靠谁帮助她治理国家呢? 她又通过什么方式发现人才呢?

 英雄不问出处

  用人先得识人, 识人要有一种有效选拔人才的机制。

 怎么选拔人才呢? 武则天把重点放在科举上。

 武则天对科举有三大贡献:

 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 充分发挥了制举的作用, 开创了武举。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举行的考试称为常科, 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又叫制举。

 常科里比较重要的有两种, 一是进士, 一是明经。

 本来进士的级别比明经低, 但从武则天开始, 它逐渐变成科举考试里最重要的一科。

 为什么提高进士科的地位呢? 原因是进士科利于选拔人才。

 明经科主要考经典记忆, 需要熟悉儒家经典, 那家里得有经典。

 普通老百姓家藏书少, 因此这种考试对世家子弟有利。

 而进士科考文才, 这固然需要知识积累,但更重要的还是靠天赋灵气。

 好多寒门小户家里没有太多书, 但子弟凭着灵气和天分, 也能在进士科中崭露头角。

 相对来说, 进士科也有它的公平性。

 这样, 选拔人才的面更广了。

 第二就是发挥了制举的作用。

 常科之外还设制举的原因有三。

 首先, 制举和现实联系紧密, 考生的实际行政能力能检验出来。

 其次, 制举的考生范围广。

 第三, 制举考试起效快, 制举过关, 马上可以当官, 选拔的人才可以直接投入使用。

 武则天从当太后临朝称制开始, 平均一年半举行一次制举。武则天为了拉近和考生的距离,亲自主持殿试。

 唐朝第一次殿试是在显庆四年(659 年), 由唐高宗主持, 但规模不大。

 载初元年(690 年), 武则天即将称帝, 为了收买人心, 亲自主持考试, 各地精英云集洛阳, 考生有上万人之多, 连续考了几天。

 这次殿试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至于《资治通鉴》 干脆抹杀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试, 称殿试是武则天开创的。

 第三是开创武举。

 武则天认为, 有些人虽然没有文化, 但有胆量有武功, 所以她又开创了武举。

 科举考试确实选出了俊杰。

 载初元年的殿试就发现一名人才, 叫张说, 虽然刚二十二岁,但武则天一眼就看出他是个人才, 亲点他为第一。

 张说文武双全, 出将入相, 前后当了三任宰相, 直到玄宗朝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尽管如此, 武则天觉得用人渠道还不够多, 于是她又鼓励人们互相推荐和自我推荐。

 垂拱元年(685 年), 武则天下诏, 让“文武九品以上官及百姓, 咸令自举”。

 另外, 武则天铸造的铜匦虽说主要为告密之用, 但铜匦朝东的青色格子用来接受自荐信件。

 这种推荐也选出了人才。

 狄仁杰曾推荐自 己的儿子当地官(户部)员外郎, 结果很称职。

 狄仁杰推荐的可不光是自己的儿子, 武周一朝经他推荐而当了大官的有几十人。

 用人渠道多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最主要的就是官职不够。

 怎么办呢? 两个办法:

 一是增加新的职位, 二是大量试官, 就是凡是自荐的或别人推荐的, 先给一个官试试, 看你行不行。

 这样用人看似没有原则, 但武则天还留了一手。

 试官者若不能胜任, 轻者贬官, 重者杀头。这样一来, 真正剩下的都是经过大浪淘沙的金子了。

 娄师德的忍

  武则天都用了什么人才呢? 第一个是娄师德。

 他的特点是能忍。

 娄师德的弟弟到地方去当

 刺史, 临走时, 娄师德对他说:

 我当宰相, 你当刺史, 我们是光宗耀祖了, 可有多少人忌恨咱们啊, 你可别闯祸。

 他弟弟说:

 我一定夹紧尾巴, 谁要是往我脸上吐唾沫, 我自己擦干就是了。

 娄师德说:

 这就是闯祸呀!

 别人向你吐唾沫说明他恨你, 你要是再擦, 那就激怒他了!人家啐你, 你等唾沫自己干就是了 , 擦它干什么!

 娄师德并不是蝇营狗苟的人。

 狄仁杰是娄师德推荐的, 但狄仁杰并不知道, 觉得娄师德有些窝囊, 还常挤对他, 娄师德从来都不说什么。

 武则天看出来了, 想给娄师德打抱不平。

 她问狄仁杰:

 娄师德有知人之明吗? 狄仁杰说:

 我没看出来。

 武则天就说:

 可你正是娄师德推荐的呀!

 这令狄仁杰非常惭愧。

 娄师德一面守卫边疆, 另一面还不计个人得失, 举荐人才,这是很了不起的。

 他忍辱负重固然是为了保全自己, 但客观上也维持了朝廷的稳定。

 用一个词给娄师德作总结, 那就是仁而有忍。

 徐有功的勇

  第二个人是徐有功。

 他的特点是勇。

 当年越王李贞、 李冲父子谋反, 被株连的人很多。

 有个小官在李冲造反前曾帮他收过债, 也跟他通过信, 这个小官就被酷吏判了死刑。

 徐有功坚持认为这个小官并非谋反的魁首, 因此不应处死。

 正想杀人立威的武则天就质问徐有功:

 那你说什么是魁首!

 徐有功不慌不忙, 给武则天讲起课了, 他说所谓“魁”, 就是大帅; “首”,就是首谋。

 魁首是李冲, 这个小官顶多算支党。

 当时满朝文武听着君臣两人辩论, 吓得腿直发抖, 可徐有功始终气定神闲。

 最后武则天被他说得心悦诚服, 徐有功的大名从此不胫而走。

  徐有功还有另一面。

 第一次革职之后不久, 武则天又起用徐有功当侍御史。

 他接到任命书哭着说:

 “野鹿本在山间游走, 可是生命却掌握在厨子手里, 我就像鹿一样。

 陛下任命臣做法官, 臣必定要守正执法, 总有一天会触怒陛下, 身首异处, 请陛下收回成命吧!

 ”

  这说明徐有功并非不怕死, 相反, 他太爱自由了, 正因如此, 他才不能容忍有人因为他怕死而失去自由和生命。

 为此, 他不惜自己慨然赴死。

 正因为有这样的司法官员, 武则天时期的司法部门才没有完全被酷吏控制。

 狄仁杰的智

  武则天另一个大臣狄仁杰的特点是智。

 他曾被来俊臣陷害关进监狱。

 当时只要承认谋反,可以从轻发落。

 因此在审问的时候狄仁杰很痛快地承认了谋反之罪。

 这让来俊臣觉得他是个软蛋, 就放松警惕了 。

 狄仁杰等了 个机会, 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 把自己的情况写在上面,塞到棉袍里, 以天热换单衣为借口, 让家人带了回去。

 狄仁杰的儿子把棉衣拿回家, 看到了信, 马上求见武则天。

 武则天接见他之后, 他就把情况一五一十跟武则天说了。

 武则天召见狄仁杰, 问他:

 你既然没谋反, 为什么承认? 狄仁杰说:

 我要不承认, 早被打死了。

 武则天想想也是, 就把他从轻发落了。

 狄仁杰并非只有这些小智慧。

 他的智慧建立在仁的基础上。

 当年, 越王李贞父子谋反, 被牵连判死刑的老百姓有两千人。

 狄仁杰知道他们无罪, 但也知道武则天正想杀人立威, 怎么办呢? 他给武则天写了封密信说:

 百姓是无辜的, 我想为他们申冤, 又怕陛下认为我替恶人说情, 可要不替他们说情, 又怕没体现出陛下珍惜生命的胸怀。

 这封信把武则天夸得心里暖洋洋的, 最终, 这些老百姓都没有处死。

 狄仁杰以其大智慧办了 两件大事。

 一是劝说武则天重新立庐陵王也就是被废掉的中宗做太子; 二是推荐了一些英才当宰相。

 武则天要狄仁杰举荐贤士, 狄仁杰举荐了张柬之, 就是后来发动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 复辟李唐的第一功臣。后来在唐玄宗时期, 发挥重要作用的姚崇等宰相都是狄仁杰推荐的。

 用一个词描述狄仁杰的特点, 那就是仁而有智。

 孔子说, 仁、 智、 勇是三大德, 能有这种品德的就是君子。

 娄师德有仁, 狄仁杰有智, 徐有功有勇, 所以武则天可谓君子满朝。

 正因为武则天用了 很多杰出的人才, 所以她的统治时期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

 武则天对上述三人善待有加, 他们可说生荣死哀。

 相反, 周兴、 来俊臣这样的酷吏武则天是用完就杀。

 这就是武则天用人的原则, 利用小人而信用君子。

 虽然因为改朝换代而不得不利用酷吏杀人立威, 但朝廷高层始终有一批优秀官员主持朝政。

 唐朝政论家陆贽评价武则天说:

 “课责既严, 进退皆速, 不肖者旋黜, 才能者骤升, 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 累朝赖多士之用。

 ”唐朝另一名相李绛也说:

 “天后朝命官猥多, 当时有车载斗量之语。

 及开元中, 在朝赫赫有名望事绩者, 多是天后所进之人。

 ”正是武则天的知人之明、 识人之智和容人之量, 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储备了人才。

 (《蒙曼说唐——武则天》 蒙曼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武则天治国之道 治国 之道 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