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色电影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电影《建国大业》 观后感 在这激情四射的高中, 我们逐渐走入了更加残酷的高三时期, 我们面临着更加残酷的竞争和压力, 对, 在这个时期, 我们更需要去努力去奋斗, 今天看了一步叫《建国大业》 的红色电影, 颇有启发, 下面是我的感悟。
电影将重大历史事件在宏观和微观间切换, 增强了影片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从4 5 年重庆谈判讲起, 讲到谈判破裂, 内战爆发, 三大战役,其间穿插了敌机轰炸中毛泽东的淡定沉着, 闻一多的慷慨就义, 傅作义被女儿感召, 李宗仁履新后的无奈, 蒋经国稳定上海经济, 国际上对于共产党、 国民党的态度等小故事, 展示了共产党、 国民党、 各个民主党派几十位人物不同的立场、 思想、 做法, 人物性格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当我看到刘烨扮演的小兵角色, 在向仪仗车上的毛**敬军礼时那坚毅而充满信念的目光, 让我们不难理解人民解放军为什么是一支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的队伍; 当我们看到蒋介石一声长叹说:
反腐, 亡党,不反腐, 亡国, 让我们看到一支腐败的政党灭亡的必然性。
当我们看到共产党人的礼贤下士, 虚怀若谷; 国民党对民主人士的威逼利诱,疯狂杀戮, 一个政党的从容大气与另一个政党的狭隘猥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等等这些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 四海皆准的真理:
一个成熟健康的政党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必须能不断完善自己, 修正自
己, 让自身的肌体保持青春与活力, 否则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事事想着人民。
这部影片在短短2 个多小时的时间内, 再现了我国从1 9 4 5 年抗日战争结束后, 到1 9 4 9 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以宏大的历史视野, 正面再现了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 和衷共济, 团结奋斗, 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整部影片内容十分的饱满、 紧凑。
影片展现的新中国成立的艰难过程, 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是多么伟大, 他们总是事事想着人民的利益, 为了全国人民, 为了解放新中国, 他们不怕辛苦和困难, 最终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平安乐的家——成立了新中国。
感谢中国共产党, 感谢你们让祖国变得如此繁荣富强, 是你们让我们这祖国的下一代享受这么美好幸福的生活。
作为教师的我也一定会继续努力学习,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扎实教育基本功, 积累教学经验, 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继承、 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辛亥革命》
观后感 冲破封建腐朽,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成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这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带领中华民族走出摸爬滚打的黑暗, 迎来了千年来自由平等的第一缕曙光。
近代中国历史史上, 一次又一次的对中华民族的侵略都重创着中华人民的尊严, 挑战者人民的底线, 也激发着人们对祖国救国图存,振兴中华的使命的渴望, 这个年代发生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故事。
20 世纪初,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 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 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被追加, 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 各级官吏还要中饱私囊, 致使民怨沸腾。
而时一大批有识之士奋起反抗,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在面对清政府无能屈就哀叹时, 幸而看到的还有一群稚气未脱的青年, 他们青春年少却胸怀大志, 何为大势所趋, 何为民族所益, 这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 除了满腔热情与革命救国的意志外, 仅有一封封绝笔家书。
一场广州起义, 一批烈士英魂, 革命的路是曲折艰辛的, 一次失败却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革命。
不断涌起的反清热潮正如林觉民不向清朝政府屈服, 死前所言:
当今世界列强, 有哪个国家不是因为革命才得以强盛的, 中国岂能不思革命。
孙文先生说过,中国积弱, 在今天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皇室宗亲, 贵族官吏,因循守旧, 粉饰虚张; 而老百姓呢, 个个都苟且偷生, 蒙昧无知, 堂堂华夏, 不齿于列邦, 被轻于异族。
即便满腹才华, 也绝不苟且与封建帝国, 豪言犹当在耳:
我们一同举事, 一同赴死。
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逝者已矣, 而志长存。
在硝烟与战场中, 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用血肉之躯攻克的是一寸又一寸的封建枷锁。
黄兴在国内领导起义, 率领黄兴军与清政府抗衡;
孙文在海外激起华侨同胞共同的决心, 募捐款项, 为国内的战事提供支持, 同时远赴欧洲洽谈借款之事。
句句发自肺腑的言语都传达了革命党人以及百姓向往自由平等的决心, 用决心打破了欧洲银行利益的幻念。
多方的支持, 得到了国际友人的相助, 这场革命终将胜利。
无论最后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是否将这场革命的胜利扭曲, 社会的大思潮正在蔓延, 五千年的帝王专制覆灭, 所抛开的一步仅仅是长辫或是一家专政, 而是名族的觉醒。
在闭塞的深渊边苦苦挣扎的中华民族在经历一场浩浩荡荡革命的洗礼之后, 褪去了沉重的枷锁, 辛亥革命带去的解放是没有一场变革可以比拟的, 那些牺牲的志士不会被任何人所遗忘, 他们的英魂长存。
如孙文所言, 死不是革命的目的, 革命是为了改变命运, 革命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 换取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
《地道战》 观后感 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记忆最深刻的一页, 这也是我国人民最后一次反抗外来侵略, 我国人民第一次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这次战争中也发生了许多触人心弦的战役。
作为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影片, 《地道战》 上映已经整整四十年了。
这部影片在几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是久演不衰, 其原因
何在? 研究这一问题, 对于我们今天电影事业的繁荣, 可以说是不无裨益。
要细究《地道战》 青春永葆, 魅力永驻的原因, 我看主要还在其传统的“寓教于乐” 的审美价值取向。
首先, 从它的“乐” , 也就是营造其娱乐功能的因素来看, 不外乎三点:
一是有一个波澜迭起, 引人入胜的故事。
《地道战》 主要表现的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的英勇游击战争, 这个大题材并不容易驾驭; 而作为一部“教学片” , 它主要的任务又是介绍地道战的方法、特点, 弄不好就极易流入解说、 诠释的枯燥。
影片的制作者明智地以“一斑窥全豹” 的方法, 从高家庄群众与黑风口据点敌人斗争的视点切入, 运用传统的“以小见大” 的表现手法, 这就为沉闷的教学找到了一个鲜活的载体, 并由此而生发出动人的故事。
交错其间的老村长报警, 敌人乔装武工队等一系列的惊险情节的安排, 即我们传统戏剧中“戏眼” 的运用, 便使影片产生了一波三折, 扣人心弦的效果。
其二是巧妙引导观众思维的投入和参与, 从要不要挖掘地道到地道如何挖, 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 从村落地道到地道网络, 这些问题随着故事的展开一个个提出, 让观众和剧中人一道思考, 共同解决, 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身临其境, 获得一种参与的紧张和成功的快感。
其三是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和优美动听的音乐, 大大强化了影片的艺术感染
力。
诸如三田队长、 汤司令的一些台词, 鬼子进庄的音乐, 影片的主题歌等, 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熟悉和传唱。
其次是《地道战》 的“教” 。
孔子有“诗、 观、 群、 怨” 说, 中国历来重视文学的教育作用。
《地道战》 的教育作用, 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效益又是什么呢? 一是让观众全面学习和具体了解当年地道战的作战方法(在科学高度发展的现代战争中, 地道是否仍有当年的地位和作用显然值得研究)
; 二是使今天的人们对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历史,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威力, 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 对我们不畏强暴, 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 呼唤人们时时记住这段悲壮的历史, 受到形象、 生动的爱国主义、 革命传统教育。
在我们今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时, 组织群众来观看这部影片, 就有其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时代的发展也决定了某些一成不变的传统审美趣味的落后, 再加上四十年前那种“左” 的思维定势的制约, 像《地道战》 这样严肃的战争题材用类似轻喜剧的方式处理, 淡化战争的残酷, 淡化我方的惨烈牺牲和代价, 对人物高大全的脸谱、 程式化的表现, 影响了人物的立体塑造, 影响了人们对历史客观、 全面的认识, 今天看来, 不能不说是影片的一些遗憾和缺陷。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 , 中国老百姓有其喜闻乐见的东西。
对于当今在汹涌的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困惑、 迷惘的中国电影,如果能从自己幼稚年代产生的《地道战》 等一批受到起观众钟爱的作
品中, 冷静地反思得失成败, 认真地总结、 扬弃, 那么必定能走向清醒, 走向成熟。
开天辟地观后感
在中国“开天辟地”象征着伟大的首创精神。
他是打破一个旧的黑暗和浑沌的世界, 开辟一个晴朗而纯净的天地。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 是黑暗而又混沌的世界。
在以后近四十年的时间里, 中国革命的先驱们用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开辟出一片暂新的天地。
1 91 9 年 5 月, 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受到苏联十月革命影响和“巴黎和会”的侮辱,在北京爆发了 震惊世界的“五? 四”运动。
中国最早觉悟的知识分子接受了 马克思主义, 决心创建无产阶级的政党, 虽然经历了种种艰难坎坷, 终于在 1 921 年 7 月的上海, 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影片真实地描绘了 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陈独秀、 毛泽东、 董必武、 陈潭秋、 李达、 李汉俊、 王尽美、 邓恩铭等“一大”代表在建党历程中的革命实践, 也刻画了张国焘、 陈公博、 周佛海、 刘仁静等历史人物的复杂心态。
虽然我们只是看了影片的上部, 仍感触很深。
当时很多热血青年, 纷纷上台演讲, 游说各地各阶层人民, 鼓励大家团结一起反抗军阀、 反抗卖国的政府。
这在当时是非常需要勇气的, 带头青年的结局往往是牢狱之灾, 乱棍之刑, 可是影片中的北大学子各个站在抵抗政府的第一线, 丝毫没有顾及自身的安危。
他们奋勇崛起, 抵制日货, 反抗政府, 鼓舞群众, 虽然是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 他们仍是满腔热血, 为了中华的黎明而努力着……
毛泽东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典范, 为了革命, 他把自己家的房子让给别人住, 自己家的田地给他人家种, 自己家欠别人的钱一次性还清, 别人欠他们的钱, 却要一笔勾销。
把自己的一家亲人都献给了革命……
喜欢这部电影源于对历史的热情, 特别是 1 840 年后的中国近代史; 也是源于对 1 91 9 年那一场运动之后, 思潮云涌、 激情澎湃的革命年代的向往; 也是源于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拜。
2009 年是“五四”运动 90 周年纪念, 印象中没有什么热闹非凡的庆祝场景, 看了一本《“五四”九十周年祭》 的书,这一年也就这么过去了 。
今年却不同, 红歌唱遍大江南北, 凡是能被动员的, 只要具备基本的说唱能力, 都被动员起来, 包括 3 岁的幼儿园孩子。
其实, 我倒认为“五四”的历史意义更为深远, 没有“五四”的铺垫也不会有 1 921年的开天辟地, 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五四”运动的延续和结果。
不理解“五四”, 也就难于理解 1 921 。
五四运动促进了 中国人民新的觉醒, 使先进青年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岌岌可危, 更加感到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难于忍受, 他们以救国救民、 改造社会为己任, 积极探索着拯救中国的道路。
五四运动后, 各地青年纷纷成立社团, 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有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
仅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 就出现 400 多种。
可以说五四运动以其独特的启蒙性和开创性独立于第一次历史巨变与第二次历史巨变之中, 五四运动不仅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而且在中国社会进程中也具有划时代性的标志。
通过看这部电影我了解了很多很多, 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不仅仅只是存在于中学的课本上、 存在于老一辈的心里, 它以真实的画面再现了那些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感人肺腑时而又痛心疾首的画面。
一次次的跌倒又爬起, 一次次的失败又重来。无数的党员倒下了, 无数的党员又加入了。
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奋斗着, 这一种信念已然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中, 根深蒂固。
电影是短暂的, 但留给我们的震撼却是无限的, 我们深深地知道:
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 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
如今, 当我们戴着光芒四射的团徽, 站在火红的团旗下高唱我们自己的团歌, 怎能不为之自豪? 回想着那五四运动激情澎湃的一幕幕, 怎能不为之骄傲? 听着那似乎仍在耳边缭绕的口号声, 又怎能不为之激动?
我们作为 21 世纪世纪的先进青年, 21 世纪期待我们创造新的青春辉煌。
青年昭示着未来, 江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 80 周年大会上向青年一代发出号召“全国各族青年, 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 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
” 党在召唤, 时代在召唤, 只要我们以“崇高的理想、 创新的意识、 无畏的勇气”发挥青年的智慧、 风采和力量, 就能乘风破浪、 与时俱进!
梁启超曾说过: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朋友们, 让我们向《开天辟地》 中的革命先辈们学习、致敬吧, 让我们在新的世纪, 用自己的行动, 为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青年朋友们,让我们团...